您的位置:財經 要聞 / 產業(yè) / 國內 / 國際 / 專題 > 大題材的引爆點

大題材的引爆點

2024-08-05 08:42? 來源:財經365 作者:劉興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約需要 分鐘的時間

來源:財經365

  一、多米諾骨牌效應

  一個題材炒作行情,能不能起來,大部分靠題材本身,其他的因素,包括標的基本面、標的群特征、籌碼結構、市場風險偏好等等,都是次要因素。

  但偏偏在“什么樣的題材能炒起來”這一點上,看起來偶然性特別強,很多有理有據有群眾基礎的題材,就是始終不溫不火,有些題材開頭來勢洶洶,卻戛然而止,有些題材蟄伏水下幾個月,忽然橫空出世……

  到底是題材本身的問題,還是大勢所趨呢?直到后來,我看了一篇社會學論文“集體行動的閾值模型”,用傳播學的理論分析一個集體行動最終能否成功,忽然有所感悟。

  我之前寫過一系列“行為經濟學”的文章,比如《主題投資的空間怎么看?傳播量級飛躍的三大關鍵時刻》,認為主題炒作本質上是一個傳播學的問題,是一個“圍觀、參與與沉浸”的過程,而這篇論文提出了一個行動閾值,用計算機模型模擬不同類型事件的傳播軌跡,令人耳目一新。

  前幾年有一本社會學暢銷書《引爆點》,里面有一個“弱關系理論”,弱關系指你與那些不怎么聯(lián)系的人的關系,該理論認為,人的社交關系有天然的封閉性,只有通過這些“弱關系”,人才能突破信息壁壘,像找工作、做生意等,都要依賴弱關系。

  率先提出這個理論的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在順著“弱關系理論”研究集體行動時,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

  很多精心策劃的集體行動,最終都雷聲大雨點小,而歷史上引發(fā)大規(guī)模騷亂的,都是偶然事件引發(fā)的無組織行動,這些行動一開始都不太引人注意,只是到了某一個時點,規(guī)模突然指數級增長。

  為了解釋這個現(xiàn)象,格蘭諾維特提出了“行動閾值”的概念,并用“多米諾骨牌效應”來形容集體行動的邏輯,非常簡潔地解釋了這一現(xiàn)象。

  這個社會學現(xiàn)象可以解釋很多爆品現(xiàn)象:為什么有一些產品一開始很火,后來卻銷聲匿跡?有一些產品一開始不溫不火,最后卻成為全民新寵?

  它也能解釋A股最有特色的題材炒作,一個主題從被市場認知,到“韭菜們”大規(guī)模的參與,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二、激活閾值

  先看一看作者假設的一個社會抗議活動:

  某同事極力勸你參與一個抗議活動,你雖然很認同他們的理念,卻多少有點擔心。你到底會不會去呢?格蘭諾維特認為,取決于兩個因素:

  一是收益與成本(包括風險)的權衡,格蘭諾維特稱之為“效用指數”,“效用指數”越強,你參與的可能性越大;

  二是其他參與者的數量。一個人在關注集體活動時,如果發(fā)現(xiàn)很多人(特別是身邊的親友)都已經參與,他可能就會考慮參與。你參與一個活動所需要的人數,格蘭諾維特稱之為“社會信號起點值”。

  這兩個因素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社會信號起點值”與“效用指數”剛好相反:某活動對你的“效用指數”越高,所需要的“社會信號起點值”越低;某活動對你的“社會信號起點值”越高,說明你參與的可能性越低——你需要看到很多人參加,你才會參加。

  格蘭諾維特因此設計了一個“激活閾值”:

  假如你身邊有100個朋友,A活動只需要看到20個人參加,你就愿意參加,那A活動對你而言的“激活閾值”就是20;B活動需要看到50個人參加,你才愿意參加,那B活動的“激活閾值”就是50.

  為什么有些活動能成功,有些活動就是搞不起來,引入“激活閾值”的概念,就非常好理解了。

  對于同一個活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激活閾值”:

  閾值為0.就是主動發(fā)起活動的人。

  如果這群人中有一個閾值為1的人,只要有人發(fā)動,他就會參加,這么一來,這個活動就有兩個人了。

  接下來,只要人群中有一個閾值為2的人,活動的隊伍就會擴大到3個人,如果有2個閾值為2的人,或者再來一個閾值為3的人,就會變成4個人。

  就這樣“傳染”下去,一旦剩下的人中,“激活閾值”最小的那個人的閾值都高于參與者的人數,那么活動人數就會停止增長。

  格蘭諾維特將這種“傳染”比喻成“多米諾骨牌”,只要中間沒有斷檔,就會一個個地“倒下去”。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精心組織的活動不一定能成功,因為出現(xiàn)了“激活閾值”的斷檔,比如只有處于1~10和13~20的人,一般人群越相似,傳播越容易斷檔;

  相反,如果一個活動,吸引關注的人非常雜,什么人都有,引發(fā)大規(guī)模集體參與的可能性反而大大增加了。

  同理,主題炒作行情有類似之處:

  1、你是否愿意參與某個題材,同樣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你判斷出的風險收益比,一個是向你推薦該題材的人數,所以同樣存在“激活閾值”;

  2、同一個題材,不同的人的激活閾值不同,同一個人,對不同題材的激活閾值也不同。

  所以這個理論也可以用于判斷某題材未來可能的炒作力度。

  理論懂了,那爆發(fā)的“臨界點”有規(guī)律嗎?“激活閾值”理論幫我們計算了一個完美的答案。

  三、集體行動爆發(fā)的臨界點

  大部分活動的參與者,“激活閾值”都是正態(tài)分布,即,大部分人的“激活閾值”集中在中間段,越往兩頭越小。

  處于峰值段的人,都是墻頭草,需要有相當多的人參與,才會參與。

  最右端的人幾乎不會參與這個活動。

  那么最左端的小閾值人群是活動的關鍵人物嗎?畢竟任何一個活動,至少要有一個0閾值挑頭的人,并不是關鍵人物。

  同理,閾值為1的人,也不難找。

  所以“關鍵人物”就處于“低閾值”與“中間閾值”之間,到底是多少呢?

  說到這兒,我要引入一個統(tǒng)計學上的概念“標準差”,這個值可以衡量一組數據的差異程度,比如(3、5、7)和(1、5、9)這兩組數,平均數相同,但標準差后者更大。

  格蘭諾維特假設有100個人,某活動的平均激活閾值為25.呈標準正態(tài)分布,即峰值也是25.他用計算機模擬了各種情況,統(tǒng)計標準差與活動最終參與人數的關系,結果就是下面的圖:

  橫坐標是閾值標準差,縱坐標是活動總參與人數

  當這群人的閾值標準差為0時,也就是所有人都是25.可想而知,他們只會發(fā)發(fā)牢騷,不會有任何行動。

  以此推論,當標準差為1、2、3……時,大規(guī)模集體行動也幾乎不可能發(fā)生,標準差低,說明絕大部分人都分布在25附近,自然湊不起足夠低閾值的人。

  再推論,標準差再變大,4、5、6、7……,參與者仍然極少。

  但當閾值標準差達到12時,奇跡發(fā)生了,參與人數從個位數忽然突增到100個人全都激活——傳說中的“活動臨界點”果然出現(xiàn)了。

  為什么之前幾乎沒有動靜,到了標準差12就會一下子激活全部群體?標準差12到底有什么魔力?

  統(tǒng)計學的知識就派上用處了:一個激活閾值的峰值為25.標準差為12的標準正態(tài)分布模型中,68%的人處于13~37閾值段,16%的人低于13.16%的人高于37——多米諾骨牌中的每一張牌,終于散布到了適合的距離。

  那標準差繼續(xù)增加會發(fā)生什么?

  閾值標準差繼續(xù)上升,在達到33之前,一直是100個人全都激活的狀態(tài),代表這個群體的行動閾值分布很均勻,容易引發(fā)多米諾骨牌。

  但如果超過33之后,激活數又開始慢慢下降,最終停留在50個參與者的規(guī)模,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高標準差代表群體中個體的差異性太大,積極分子和惰性分子都很多,中間狀態(tài)的人反而變少,這就意味著多米諾骨牌開頭和結尾的牌太多,中間的牌太少而出現(xiàn)了空檔,最終不能讓所有人都參與。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一個有一點參與難度的行動,只要人數足夠多,激活閾值呈正態(tài)分布,信息流動不受阻,那么,行動會不會爆發(fā),其核心因素只有一個——人群的差異化程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接下來,嘗試把這個理論運用在主題炒作上。

  四、四類主題炒作行情

  前面的內容結論不難得到主題行情炒作難度的關鍵:題材激活閾值本身的標準差適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這個標準差代表不同人群對某題材認同度的差異性,既有一見傾心重倉長期持有的,也有始終認為是個騙局沒眼睛看的,這兩類人都不太多,更多一點的,是比較容易被說服的,和始終保持一定懷疑,最多小倉位參與的,當然,更多的還是看到別人買,也愿意買一點的。

  標準差太大的題材,簡單好懂但有爭議性極大,很明顯的兩極分化,中間狀態(tài)的人很少,題材炒作行情很容易發(fā)動,但也很容易結束。

  標準差太小的題材有兩種:

  一種標準差小是因為主題缺乏想象力,也會導致兩極人群較少,中間狀態(tài)的人多,這類題材容易發(fā)動,但大部分人出于“審美疲勞”或可選擇目標太多,而很容易出現(xiàn)“點火后缺乏后續(xù)燃料”的狀態(tài),大部分平庸的題材都屬于此類。

  另一種標準差小是因為不易理解和判斷,導致兩極人群較少,中間狀態(tài)的人多,這類題材一直處于“點火即斷檔”的小眾狀態(tài)。但上述題材,如果出現(xiàn)一個新聞事件,進行大規(guī)??破?,行情會突然發(fā)動,且規(guī)模巨大,持續(xù)很久。

  激活閾值的標準差,可以通過調查統(tǒng)計“想參與行情程度”的方法得到,多積累,經驗數據越豐富,判斷越準確。

  當然,影響主題行情規(guī)模的還有另一個因素,題材本身的“大眾化程度”,即潛在參與人群規(guī)模。

  根據“大眾化程度”和激活閾值這兩個因素,可以把主題分成四類:

  1、小眾題材,標準差大:代表題材潛在參與人群小,喜好兩極分化,注定是小圈子里的小行情,但有一批深度愛好者,故有可能反復發(fā)動(本來想舉例,但考慮到每個人對題材有不同的看法,舉例反而容易誤導)。

  2、大眾題材,標準差大:代表題材潛在參與人群廣,喜好兩極分化,題材初期迅猛,但持續(xù)時間短,一般都是“套人主題”。

  3、小眾題材,標準差?。簺]有任何參與價值。

  4、大眾題材,標準差?。悍譃閮煞N情況:

  如果標準差小的原因是主題本身缺乏想象力,那就有很多主觀能動的因素,實際上很多游資愿意操縱此類行情,如果遇上市場風險偏好高,也可能發(fā)展成大行情;

  如果是因為主題本身難以判斷,此時的標準差小,是因為大部分投資者還沒有開始選擇立場,那就需要等待合適的“科普時間點”,或者通過多次小規(guī)模預演行情進行科普,最終也可能發(fā)展成大行情。

  五、模型總結

  本文的內容有點復雜。最后再總結一下:

  “激活閾值模型”用非常簡潔的數學語言解釋了一個社會學現(xiàn)象:

  只要一個群體的人數足夠多,呈正態(tài)分布,影響最終規(guī)模的核心因素就是“激活閾值”的標準差——必然有一個標準差成為活動規(guī)模的“臨界點”,從無人關注的小眾行動變成大規(guī)模群體集體行動,或者從一小群人的行動,變成整個社會的大運動。

  該模型在主題投資上的意義:

  投資者在某主題上的觀點差異,稱為該主題的“激活閾值”標準差。極限狀態(tài)下,標準差為零或極小,大家沒有什么分歧,行情不會發(fā)生或一發(fā)生就結束

  隨著主題的標準差變大,會導致分歧出現(xiàn),有少數主題會出現(xiàn)標準差的“臨界狀態(tài)”,導致投資者進入極端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一小群人的看好與買入會被不斷放大,發(fā)展成大行情。

  如果標準差太大,投資者觀點開始兩極分化,這個主題又會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行情發(fā)動快,但不持續(xù),總規(guī)模變小,屬于危險程度比較高的“套人主題”。

  此外,“激活閾值理論”假設信息可以無差別地傳播,即每一個人都能實時判斷有多少人參與了活動,但實際生活中,信息傳播是可以被操縱的,即便是標準差小的主題,只要是大眾題材,大資金也可以通過“小作文”“龍虎榜”等各種方式,讓處于正態(tài)分布右側的人群左移,去堆高中間的峰值人群,提升行情的規(guī)模。但操縱傳播的成本很高,最終效果還是要看主題本身。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

閱讀了該文章的用戶還閱讀了

熱門關鍵詞

為您推薦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報
漲停
要聞
產業(yè)
國內
國際
專題
美股
港股
外匯
期貨
黃金
公募
私募
理財
信托
排行
融資
創(chuàng)業(yè)
動態(tài)
觀點
保險
汽車
房產
P2P
投稿專欄
課堂
熱點
視頻
戰(zhàn)略

欄目導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學股
名家
財經
區(qū)塊鏈
網站地圖

財經365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經365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魯ICP備17012268號-3 Copyright 財經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門基礎知識財經365版權所有 證券投資咨詢許可證號為:ZX0036 站長統(tǒng)計